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96949.html
全新机制的抑酸药物P-CAB伏诺拉生,为中国RE患者治疗临床用药提供了新选择。
反流性食管炎(RE)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在中国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6.4%。其特征性症状包括胃内容物反流引起的烧心和反酸,可伴随食管外症状,并存在食管黏膜的糜烂,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和睡眠质量。随着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典型症状GERD的患病率为2.5%~7.8%[1]。而在我国GERD患者中,超过三分之一为反流性食管炎(RE)[2]。抑酸治疗是RE治疗的主要手段[3],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使用可缓解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欠佳。全新机制的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伏诺拉生的出现弥补了PPI的治疗「痛点」,为RE患者的抑酸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01.直面RE治疗困境,开启抑酸药物新篇章然而,目前RE治疗仍存在诸多尚未满足需求,例如:质子泵抑制剂(PPI)标准剂量治疗黏膜愈合率较低、治疗停药后复发率较高、夜间症状控制不佳等。其中,PPI抑酸不足,是当前RE治疗不能满足临床需求的原因之一[1,2]。因此,为了弥补RE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探索不同于PPI的新型抑酸药物显得尤为重要。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是全新一代抑酸药物,抑酸起效速度更快、作用更强,可弥补临床上PPI尚未满足的治疗需求,开启抑酸药物的新篇章。图1:伏诺拉生与PPI类药物的药学差异总结[1-3]02.全新抑酸机制P-CAB:首剂全效,强效持久抑酸作为新型抑酸药物——P-CAB伏诺拉生,通过阻断H+/K+-ATP酶的K+通道,竞争性阻滞K+与该酶的结合,可长时间停留于胃壁细胞,从而快速抑制胃酸的分泌。P-CAB首剂全效:通过PPI和P-CAB抑酸效果的计算机模拟图(图2),我们发现,与PPI相比:P-CAB可更快升高胃内pH,同时保持相同程度的抗分泌作用[1]。图2:PPI和P-CAB抑酸效果的计算机模拟图P-CAB强效持久抑酸:研究表明,P-CAB伏诺拉生可使胃内pH4HTR>75%,明显区别于艾司奥美拉唑及雷贝拉唑[2]。图3:伏诺拉生可使胃内pH4HTR>75%,明显区别于艾司奥美拉唑及雷贝拉唑当前,P-CAB伏诺拉生在中国主要获批用于治疗RE患者,临床数据表明其具有高效达标、简单方便[3]和安全耐受等特点,为RE患者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高效达标:4周黏膜愈合,首剂症状缓解
一项为期8周的随机、双盲、多中心、平行对照研究,纳入了例≥20岁、门诊内镜检查证实RE(LA分级A-D级)的患者,随机接受伏诺拉生20mgqd(n=)或兰索拉唑30mgqd(n=)治疗8周。观察治疗2、4、8周时患者的黏膜愈合率。结果表明,伏诺拉生4周黏膜愈合率与兰索拉唑8周相当(图4)[4]。图4:日本III期研究:伏诺拉生4周黏膜愈合率与兰索拉唑8周相当值得一提的是,与兰索拉唑相比,伏诺拉生首剂20mg在第1天显著缓解烧心症状,2-7天内达到夜间烧心完全缓解并维持连续7天缓解的患者是兰索拉唑的6.2倍(HR=6.2,P0.01)[5]。综上所述,伏诺拉生片从第一天给药开始就表现出最大的抑酸作用,治疗大多数RE患者疗程为4周。简单方便:每日一次,不受餐食影响
根据伏诺拉生单次给药后,48小时内血浆药物浓度变化的临床研究,食物对伏诺拉生吸收的影响不明显(图5)[6]。伏诺拉生不需要酸激活,餐前餐后服用均可。此外,伏诺拉生在酸环境下稳定,为水溶性药物,无需做成酸保护剂型。图5:伏诺拉生单次给药后,48小时内血浆药物浓度变化的临床研究综上所述,伏诺拉生口服方便,1日1次,便利性好,有利于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3]。安全及耐受性佳:与PPI无明显差异
一项针对亚洲RE患者的III期研究纳入56个研究中心的例RE患者,根据内镜检查分为LAA/B亚组和C/D亚组,按照1:1的比例随机接受伏诺拉生20mgqd(n=)或兰索拉唑30mgqd(n=)治疗8周,结果表明,伏诺拉生总体安全性与兰索拉唑一致,治疗后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发生情况多为轻度[7]。图6:研究显示伏诺拉生总体安全性与兰索拉唑一致作用机制、抑酸效果均优于PPI
同为抑酸药物,伏诺拉生与PPI相比,无论是从作用机制还是抑酸效果,都有诸多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结
伏诺拉生是首个服务于中国RE患者的P-CAB,以其“首剂全效”+“持久抑酸”的临床特点,从而达到RE患者更高的黏膜愈合率,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成为中国RE患者治疗临床用药提供新选择。参考文献:
[1]HuntRH,etal.CurrTreatOptionsGastroenterol.Dec;16(4):-.
[2]SakuraiY,etal.AlimentpHarmacolTher.Sep;42(6):-.
[3]MartinucciI,etal.ExpertOpinpHarmacother.;18(11):-.
[4]AshidaK,etal.AlimentPharmacolTher.;43(2):-51.
[5]OshimaT,etal.AlimentPharmacolTher.Jan;49(2):-
[6]EchizenH.ClinPharmacokinet.;55(4):-18.
[7]XiaoY,etal.Gut.Aug13.pii:gutjnl--.doi:10./gutjnl--.
Zinc号:CNTKBT声明:本内容转载自“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仅针对中国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旨在向且仅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用于个人学习和参考之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