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我国放疗事业前景可期!
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即将到来,近日摘要已出,在这项全球最大型的肿瘤盛会上将公布众多重磅的研究结果。其中就有不少亮眼的国内研究入选了口头报道。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曾铭教授牵头的一项III期随机试验SINDAS研究入选了ASCO口头报道环节,将在大会上进行数据报道(摘要号)。这项研究使用靶向联合放疗的新治疗模式,在EGFR突变晚期肺癌的一线治疗中取得新成绩。SINDAS研究为EGFR突变肺癌患者带来哪些临床意义?对于晚期患者,放疗的使用又能起到哪些作用?“医学界”特邀该研究团队领衔人曾铭教授给大家进行解读。点击观看曾铭教授精彩视频将“寡转移”病灶放疗运用到高发EGFR突变的亚裔肺癌患者曾教授指出,肺癌是全球致死率第一的肿瘤,而在亚裔患者中(包括中国人群)EGFR突变的发生比例要高于欧美患者,可以达到50%-60%。这类人群以无吸烟史、年轻女性居多,并且在确诊时大多已经是晚期,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近年来随着靶向药的研发,EGFR突变人群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类药物靶向精准治疗为主,然而对于总生存期(OS)延长却存在一定的局限。在20世纪90年代有专家提出“寡转移”的概念,即转移病灶数≤5个的晚期肿瘤患者。虽然同样属于晚期肿瘤,但相比多发转移的患者,“寡转移”患者可以通过针对局部病灶的积极治疗(如放疗、手术)后取得较好的预后。这个理论之后在结直肠癌等实践中得到证实,不少研究者也在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投入了精力进行研究。“中国肺癌患者高发EGFR突变,当中寡转移患者也不少,如何通过局部治疗来改善这类人群的预后,便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曾铭教授评论道。TKI联合放疗,同时延长PFS和OS年,曾教授团队进行了EGFR-TKI联合放疗的项目前研究,并于当年年底立项,在年开始实施。该III期随机研究(SINDAS)纳入了未经治的EGFR突变寡转移(≤5个转移灶)晚期NSCLC(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标准治疗方案TKI联合或不联合放疗进行一线治疗。联合放疗组的患者针对每个病灶都进行了SBRT(立体定向放疗)治疗。在最新公布的ASCO摘要中,结果显示,在入组的例患者中,TKI+放疗组成功显著延长了中位PFS(无进展生存期),为20.20个月vs12.5个月(HR0.,P<0.),同时也显著延长了中位OS(25.50个月vs17.40个月,HR0.,P<0.)。本次双关键指标的延长,对于EGFR寡转移一线治疗可说是意义非凡,更是证实了放疗对于晚期肿瘤患者的重要治疗地位。曾教授表示,SINDAS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既往回顾性研究的结论,放疗的使用不再只局限于早期肿瘤,积极放疗能改善晚期患者预后。更重要的是,该研究将放疗的治疗时间点前移至一线,得出积极的针对寡转移病灶进行局部治疗可延长患者PFS及OS的结论,对EGFR突变肺癌患者指导价值重大,希望日后能有更多的临床数据来支持这一结论。“SINDAS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不同于既往国际上公布的SBRT研究,它纳入的是中国肺癌人群,对国内诊疗意义更大,并且研究人群为肺癌EGFR突变亚型,这也是中国高发的肺癌亚群。”曾教授说道。立体定向放疗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多为轻度此次SINDAS研究采取的放疗方法为立体定向放疗,它与传统放疗有何不同呢?曾教授表示,SBRT将传统放疗的长程降为短程,将常规放疗变为大分割放疗,一方面降低了患者的就诊次数,提高临床的可重复性,同时增加了医生的治疗信心,具有非常可期的治疗前景。相比传统放疗,SBRT治疗更精准,同时也考虑了重要器官的保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另外,使用SBRT时应充分评估正常组织及不同器官对放疗的耐受性不一样,做到在满足局部放疗的剂量要求之时,靶器官又在剂量可耐受范围之内。目前,SBRT在肺癌、肝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新辅助治疗都有不少的临床数据支持,大部分AE(不良事件)为1-2级,症状不是很明显,对正常组织的功能没有太多限制,临床使用安全。从SINDAS研究数据来看,TKI±放疗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也都无5级或死亡相关AE。3/4级AE包括肺炎(7.3%vs2.9%,P>0.05)和食管炎(4.4%vs3.0%,P>0.05);放射性炎症虽然有增高,但是无差异。这也进一步印证了SBRT叠加药物治疗的临床安全性。曾教授也同时强调,相比传统放疗,SBRT单次治疗剂量高、时间较长,因此需要医生团队有耐心以及密切观察治疗期间的配准(由于治疗期间患者难免会有身体及器官的移动,重复配准很重要)。相比传统放疗,SBRT的程序化制定更具有挑战性,因此对治疗团队的思维和操作也有一定的要求。讲好“中国故事”,我国放疗事业前景可期曾铭教授曾经在美国行医数十载,是一名出色的肿瘤放疗学家,非常熟悉国外的医疗系统和教育,一直心系祖国的他在5年前选择回国发展医疗事业,对我国放疗技术的发展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随着今后设备的引进和技术发展,更精准、更高强度的放射治疗投射方式将被使用到临床,SBRT等技术将更多地用于众多癌种之中,如肺癌、肝癌、胰腺癌等。同时,随着国内研究的不断开展,放疗在某些领域的研究有望领先于国外。比如本次的SINDAS研究,纳入中国多发的EGFR突变亚组人群,得出“属于中国”的数据,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此外,多学科诊疗(MDT)目前已经常规化,这也是肿瘤非常推广的一种治疗模式。放疗作为局部治疗,也在不断探索与其他学科的联合。例如,研究显示,放疗可以诱导机体局部的炎症反应,将“冷肿瘤”转化成“热肿瘤”,增加患者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此外,放疗还可引起“远隔效应”,激发机体的全身免疫反应,是今后放免联合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未来“放疗+免疫”的搭档势必是一种发展趋势。总结我国未来放疗领域的发展前景,曾铭教授充满信心:“我之前在国外留学时,看到的研究数据报道大多都来自国外机构和专家。我们国内肿瘤患者基数大,医疗体系较好,但在临床科研上还有较多的发展空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中国的数据、中国的声音亮相国际舞台,将更多的中国故事带给世界!”专家简介曾铭教授
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年8月以四川省“千人计划”人才引进方式来到医院并组建肿瘤中心。学术任职:国际ASTRORadiosurgerySociety(放射学会)委员、AMA(美国医药协会)执行委员、医院生物治疗专委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治疗专委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循证医学预防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委员、西部放疗协会/西部放疗胸部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放疗专委会常委、四川医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四川医师协会放疗专委会常委、四川省医师学会肿瘤医师分会常委、四川省抗癌协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抗癌协会化学治疗专委会常委、四川省侨联特聘专家、资阳市肿瘤性疾病医疗质控分中心、肿瘤放射治疗质控中心名誉主任、医院特聘专家。本文来源:医学界癌友会本文作者:俞舜仁责任编辑:Sharon更多肿瘤资讯,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