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覆盖,因为英国人Barrett首先报道,因此称Barrett食管,中文翻译为巴雷特食管。目前认为是获得性,可能与反流性食管炎相关,并有发生腺癌的可能。其症状主要是胃食管反流及并发症所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症状为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及反胃。一、巴雷特食管分型巴雷特食管全周型型长节段BE(LSBE):化生的柱状上皮累及食管全周,且长度≥3cm。
巴雷特食管岛型
短节段BE(SSBE):化生的柱状上皮未累及食管全周,或虽累及全周但长度3cm。
巴雷特食管舌型
超短节段BE(USSBE):指Barrett黏膜长度不满1cm的形态改变。
二、巴雷特食管与食管胃粘膜异位症鉴别
食管胃黏膜异位症是胃粘膜上皮长到食管粘膜表面,它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胚胎残余病变,可发生于食管的任何部位,以食管上段靠近咽喉部较多见。发生于食管下端者多诊断为Barrett食管。
三、巴雷特食管的病理
异型增生。异型增生是一个病理名词,而Barrett食管伴有异型增生分为:(1)轻度异型增生:结构正常,细胞核增大浓染,但胞核不超过细胞大小的l/2,可见有丝分裂象。杯状细胞和柱状细胞的黏蛋白减少,并可见到萎缩的杯状细胞。(2)重度异型增生:结构发生改变,可有分支出芽,呈绒毛状伸向黏膜表面。细胞核浓染并超过细胞大小的l/2。可不规则地分层,有丝分裂多见,杯状细胞和柱状细胞通常缺失,黏液产生缺失或减少,这种异常可延伸至黏膜表面。目前WHO肿瘤组织学将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引入胃肠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诊断,拟代替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轻、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及原位癌。四、巴雷特食管内镜复查建议对不伴异型增生者应每2年复查1次,如果2次复查后未检出异型增生和早期癌,可将复查间隔放宽为3年。对伴轻度异型增生者,第1年应每6个月内镜复查1次,若异型增生无进展,可每年复查1次。对重度异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有两个选择:建议内镜或手术治疗,或密切监测随访,每3个月复查胃镜1次,直到检出黏膜内癌。五、治疗现状1、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是目前经典的抑酸药,是临床上控制胃食管反流病相关反流症状的最佳选择,但是质子泵抑制剂是否能降低患者癌变风险目前说法不一。促动力药、黏膜保护剂、镇痛药、平滑肌瞬时松弛抑制剂等对控制症状和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亦有一定疗效。2、内镜治疗: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Barrett食管患者及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癌患者,目前常采用内镜治疗。前常采用的内镜治疗方法有氩等离子凝固术、高频电治疗、激光治疗、射频消融、光动力治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冷冻消融等。对不伴异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因其癌变的概率低,不提倡内镜治疗。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Barrett食管癌变概率亦较低,可先行内镜随访,若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应行内镜治疗。3、手术食管切除治疗:有证据显示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Barrett食管和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癌患者,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但是手术治疗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死亡率高,因此除非是射频治疗失败后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高度怀疑癌变的Barrett食管患者采用食管切除治疗。4、抗反流手术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抗反流手术,虽然抗反流手术能阻止所有胃内容物反流(包括酸和胆汁),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反流的症状,但是能否降低进展为食管腺癌的风险目前说法不一。因此,如果仅仅是为了预防癌症这一目的,并不建议采用抗反流手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