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膈五膈与胃反

时间:2024/12/16 14:01:57 来源:食管炎

噎膈,是指食物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一种疾病。多见于高龄男性。噎与膈有轻重之分,噎是吞咽之时,梗噎不顺,食物哽噎而下;膈是胸膈阻塞,食物下咽即吐。噎可单独出现,是膈的前驱症状,而膈常由噎发展而成,临床常噎膈并称。现代医学中的食管炎、食管狭窄、食管溃疡、食管癌及贲门痉挛等均属本病范畴。

噎膈和胃反

噎膈和胃反在病理方面有时相同,如炎症、炎症分泌物以及食道狭窄等,但病变部位有差别。胃反的病变部位多在下部幽门或十二指肠,而噎膈多在食道或胃上口一一贲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而噎膈是食不得入,或食入之后又即时吐出。

上焦出胃上口主纳,中焦并胃中主腐化,下焦别回肠主济泌。此症三焦失职,百无一生。徐灵胎曾说:"膈乃胃脘干枯之症,百无一生。"陈修园也说过:"膈症既成,只不过尽人事而已。"徐、陈两人之说,指恶性肿瘤所形成的噎膈症。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病在膻中之下,故名五膈。若在咽嗌,即名五噎。”

五膈

膈者,阻隔不通,不能纳谷之谓也。又谓之隔言,病在胸膈之间也。

《圣济总录》:“论曰人之胸膈。升降出入。无所滞碍。命曰平人。若寒温失节。忧恚不时。饮食乖宜。思虑不已。则阴阳拒隔。胸脘痞塞。故名膈气。曰忧曰恚曰气曰寒曰热。五种虽殊。其为膈病则一。”

《诸病源候论·五膈气候》:“五膈气者,谓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也。

忧膈之病,胸中气结,烦闷,津液不通,饮食不下,羸瘦不为气力。

恚膈之为病,心下苦实满,噫辄酢心,食不消,心下积结,牢在胃中,大小便不利。

气膈之为病,胸胁逆满,咽塞,胸膈不通,噫闻食臭。

寒膈之为病,心腹胀满,咳逆,腹上苦冷,雷鸣,绕脐痛,食不消,不能食肥。

热膈之为病,脏有热气,五心中热,口中烂,生疮,骨烦,四肢重,唇口干燥,身体头面手足或热,腰背皆疼痛,胸痹引背,食不消,不能多食,羸瘦少气及癖也。

经云:阳脉结,谓之膈。言忧恚寒热,动气伤神;而气之与神,并为阳也。伤动阳气,致阴阳不和,而腑脏生病,结于胸膈之间,故称为膈气。众方说五膈,互有不同,但伤动之由有五,故云五膈气。”

五噎

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皆由阴阳不和,三焦隔绝,津液不行,忧恚嗔怒所生,谓之五噎。噎者,噎塞不通也。(《病源论》)

气噎候:此由阴阳不和,脏气不理,寒气塞于胸膈,故气噎塞不通而谓之气噎,令人喘悸胸背痛也。

食噎候:此由脏气冷而不理,津液涩少而不能传行饮食,故饮食入则噎塞不通,故谓之食噎。胸内痛,不得喘息,食不下,是故噎也。

《古今录验》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胁苦痛。忧噎者,天阴苦厥逆,心下悸动,手足逆冷。劳噎者,苦气隔,胁下支满,胸中填塞,令手足逆冷,不能自温。食噎者,食无多少,惟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思噎者,心悸动喜忘,目视。此皆忧恚嗔怒,寒气上逆胸胁所致。(外台)

膈噎病因

本病的发生,多由忧思恼怒、饮酒嗜辛、劳伤过度,导致肝郁、脾虚、肾伤,形成气郁、血瘀、痰凝、火旺、津枯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所致。其病变部位,虽然主要在食道和胃,但与肝、脾、肾等脏的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

1、气结(气结生涎、气结伤阴二因,更有死血等数因。)

《素问》云:阳脉结谓之膈。盖气之与神并为阳也,逸则气神安,劳则气神耗。傥或寒温失宜,食饮乖度,七情伤感,气神俱扰,使阳气先结,阴气后乱,阴阳不和,脏腑生病,结于胸膈则成膈气,留于咽嗌则成五噎。其为病也,令人胸膈痞闷,呕逆噎塞,妨碍饮食,胸痛彻背,或胁下支满,或心忡喜忘,咽噎气不舒。(《济生》)

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盖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施化不行,酒色过度则伤阴,阴伤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且凡人之脏气,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而肾为水火之宅,化生之本。今既食饮停膈不行,或大便燥结不通,岂非运化失职,血脉不通之为病乎。而营运血脉之权,其在上者,非脾而何。其在下者,非肾而何。矧少年少见此证,而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此其为虚为实,概可知矣。故凡治此者,欲舍根本而言快捷方式,又安望其有成功也。(《景岳》)

2、气血渐亏

膈噎始因酒色过度,继以七情所伤,气血日亏,相火渐炽,几何不致于膈噎。夫血液渐亏,则火益甚,而脾胃皆失其传化,饮食津液,凝聚而成痰,积于胃口,渐而致于妨碍道路,斯食不能入而成五膈五噎者是也。(《医统》)

3、三阳结

俗谓噎食一证,在《内经》若无多语,惟曰三阳结谓之膈。三阳者,谓大肠、小肠、膀胱也。结,谓结热也。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后不圊,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俱结,则前后塞,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此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谓胃为水谷之海,日受其新,以易其陈,一日一便,乃常度也,今病噎者,三日、五日或五、七日不便,是乖其度也亦明矣。岂非三阳俱结于下,广肠枯涸,所食之物为咽所拒,纵入太仓,还出咽咙,此阳火不下推而上行也。(《事亲》)

子和论膈噎,累累数百言,谓三阳结热,前后涩,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所以噎食不下。夫膈噎,胃病也,始先未必燥结,久之乃有大便秘少若羊矢之证。此因胃中津气上逆,不得下行而然,乃胃病及肠,非肠病及胃也。(《金匮翼》)

4、逆气

膈咽之间,交通之气不得降者,皆冲脉上行,逆气所作也。惟气逆,故水液不能居润下之常,随气逆从耳。(《医通》)

膈噎治法

1、中药

有中上、中下之分:中上者,上焦中焦不和也。中下者,下焦中焦不和也。中下不和,其死迟;中上不和,其死速。然治得其宜,速者可迟;治失其宜,迟者亦速矣。

诸方:滋润禁香热;用下;温中利气;破郁通滞;行血;滋阴;消饮;开关等。此不尽举。

2、灸法

五膈,或用嘉禾散、五膈散等方剂,或更灸中脘并气海穴,继之以下气化痰之剂,悉有效而不能速安,须静自将理而后可矣。

3、调摄法

戒性少思寡欲,消遣则可。古人称噎膈病为神思间病。神思问病,就是思想有压力,有顾虑,不痛快的意思。因此劝导病人放下思想包袱,也是非常重要的。

脾胃稍开,止可米饮、牛乳、韭菜清虚之物,切不可骤食糕点粘腻,恐复伤胃也。或少用鲞汤、牛鸭清汤,以助胃气。

对于噎膈病的诊断,有必要借助西医学,但在治疗方面,既不要掉以轻心也不要被个别的西医诊断吓倒。因为有不少被西医诊断为癌瘤而宣判死刑的患者,却运用民间流传的单方、小方治愈,或症状得以改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bxm.com/sgycs/1555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