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进化过程中,都会有最适合自身的温度。生物体越高级,对适宜温度的要求越严格,越需要精确维持最佳温度。顺理成章,人对食物的选择也有一定的温度要求。
美食家说热食飘香,我喜欢!传统的中国饮食,几乎以热食为主,冷盘多数都是餐前的点缀。热食可以增进食欲,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和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同时可以使人兴奋,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很多食物在热的情况下,才更能体现其色香味美。比如清蒸、红烧的活鱼,热气腾腾时香气扑鼻,食之鲜美无比;一旦冷下来,却只觉腥不可闻。被无数人唾骂又被无数人追捧的烧烤食物,放凉以后也连带冷却了我们对它的欲望。
在有些地区,人们认为“滚水”冲茶茶味才正宗,喝粥也要“生滚”,方能显示其味道的鲜美。
口腔说温度过高,我受害!热食不等于“烫食”,食物的香味同温度并不成正比。食物过热时,我们只感觉到烫,对香味已经麻木了。最重要的是,人的口腔、食管对温度的耐受是有限度的。正常时,口腔和食管的温度多在36.5~37.2摄氏度,最适宜的进食温度为10~40摄氏度,可耐受的温度最高为50~60摄氏度。
在接触75摄氏度左右的烫食时,娇嫩的口腔和食管黏膜会有轻度灼伤,灼伤的黏膜表层会脱落、更新,基底细胞会迅速增生、补充……久而久之,如果细胞的增生速度异常加快,或被不良刺激诱发变异,就可能朝着坏的方向一步步走下去。
越烫越不怕恶性循环黏膜受热刺激后不断增生,增生的黏膜对热刺激的反应就会越来越不敏感,加之食管黏膜的神经反射本来就很迟钝,如此一来,越来越不怕热,越不怕热吃得越烫,吃得越烫口腔黏膜越厚……如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人在这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状态下,可能导致久治不愈的食管炎。这种食管炎有时伴有间变细胞,可能是癌前病变之一。
另外,食物太烫,在口腔存在时间缩短,没法细细咀嚼,刺激唾液分泌及与唾液混合都不充分,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饮食过烫,不论从一般饮食卫生还是防癌角度分析,都属于不良习惯。有食管贲门癌家族史者,更应及早纠正这种习惯,所谓“清淡温凉吃美味,食不过烫保平安”。你有试过被烫到舌头吗?小编有试过o(﹏)o以后一定要把食物放凉再吃~觉得内容还不错吗?左下角给小编来个zan吧!本文摘编自《家庭医生》丛书《这样过才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