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m.39.net/pf/bdfyy/
扶贫工作是平凡而艰辛的,没有闪烁的霓虹,不需要豪情壮志的语言。然而点燃贫困家庭的希望之火,却需要扶贫工作人员像春蚕一样,将自己掩埋在深山老林的绿叶之中,永不歇息的辛勤耕耘,把贫瘠的山地变成美丽富饶的沃土。济源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发现和塑造了一批“新愚公”典型,齐建锋就是其中一位。
齐建锋是济源教育局党组经过慎重考虑,派驻到大峪镇林仙村任第一书记。组织的需要就是命令,接到任务后,没有讲任何条件,第二天就奔赴岗位。齐建锋白天走访群众,夜里到村部整理资料、制定脱贫方案。走村串户,模清贫困户的家庭现状,分析致贫原因,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理出头序。
林仙村属省定贫困村,距离济源市区约40公里,共13个居民组,户,人,党员23名。全村耕地面积亩,退耕还林地亩,林坡地亩。全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37人,其中年底脱贫8户32人,未脱贫3户5人。林仙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里祖祖辈辈都以农耕为主,产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国家实行扶贫政策以后,林仙村真真正正地获得了实惠。 齐建锋认识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一直把抓班子建设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充分开展党员活动,让党员干部走在前,干在前,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引领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实行党员联户帮扶活动,每个党员定点联系帮扶贫困户,定期家访谈心,了解思想动态,讲解党的政策,鼓励其克服困难,积极向上,早日摆脱贫困。摸清家底,按程序精准识别贫困户。又召开专题会议,逐户分析致贫原因,精准施策,确保根据各自实际,一户一策,为将来精准脱贫打下基础。例如:胡景臣一家劳动力充足,齐书记就想办法让其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孙智河一家熟悉蔬菜制种的技术,就通过金融扶贫政策扶持扩大规模搞菜籽种植;孙小根有两个学生,还住在危房里,他就利用帮扶单位优势解决其孩子上学困难,又利用危房改造政策让其搬进了新房。
两委干部和党员,在支部这种氛围的感召下,真抓实干,为群众排忧解难,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年12月,河南省扶贫办以林仙档卡建设工作为蓝本,拍摄了济源档卡建设工作纪实片,“济源经验”在全省推广。这一成果,也极大的激励了林仙支部的全体党员,大家干劲更足了。 近年来,在济源教育局的帮扶下,让老百姓大面积种植富晒南瓜,带动观光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连续三年在村里搞“南瓜采摘节”,逐步打造林仙品牌,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林仙村的富晒南瓜已经“小有名气”,它以口感软糯、味道香甜、果体匀称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年,村里种植的亩富晒南瓜以每斤1元的价格,被抢购一空。 依托帮扶单位的优势,构建“学校+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高级中学等单位签订蔬菜供应协议,动员老百姓种植蔬菜,起初老百姓积极性不高,齐书记就挨家挨户的动员,一个一个的做工作,给他们算经济账,给他们讲产业模式,讲社会效益,他又协调农科所,给大家做技术培训,免费提供种子、化肥,慢慢地大家都参与进来。这些措施的实施,使这个贫穷的小山村的每个家庭改变了模样,大家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党的惠民政策,今年的换届选举,原有村支两委都高票当选,体现了广大老百姓对这个班子的认可。 集体经济,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是贫困村后续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党员干部开展群众工作的底气。壮大集体经济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齐建锋到村后,就千方百计壮大集体经济。先后联系企业大河面业、平安财险、涟源炉业有限公司等,终于在当年10月份,为村里争取了5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年底,他又抓住市里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的机遇,争取了万元的投资,连续8年,每年可获得8-12万元的分红收入,用于发展集体经济。 年,在市、镇两级的指导下成立了林仙鸿睿农业专业合作社,将群众的农副产品统一回收,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服务全体村民,不久的将来,林仙的山鸡蛋,小米,大豆,石磨面等绿色农产品,就会端上城里人的餐桌,农村也会搭上城市经济发展的快车,日子越来越红火。 乡亲们富裕了,齐书记却病倒了。 年7月底,连日的呕吐、厌食,让他的体重在短短的一周内就掉了近10斤。在老父亲一再催促下,他才走去做了胃镜,诊断结果是胃底大面积的溃疡和霉菌性食管炎,老父亲看了结果,流下了眼泪说,工作再忙也要好好吃饭呀!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村里正在进行文化广场建设,省半年考核又迫在眉睫,他怕耽误村里的工作,拿了药就返回了村里。父亲不放心,第二天又追到村里,硬是给他做了半个月的饭,在父亲的精心照顾下,他才逐渐好转,胃口也一天天好了。 谈起这两年的工作,齐书记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春季到现在先是修了7.2公里的田间道路,又给林仙到曾庄的5公里旅游路铺了柏油,目前正在修建的村文化广场,还有马上启动的米水利灌溉网管和两座塘坝,去年给贫困户周来成的儿媳安排了公益岗,今年又给未脱贫户赵流拴协调住进了残疾人托养中心......工作使他忘记了劳累,工作使他忘记身体的病痛,也忽略了对家人的陪伴和照顾。齐建锋是一名教育局机关干部,十几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更是一名优秀的扶贫干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攻坚克难,以挖山不止的拼劲挖掉“穷根”,以苦干实干的“新愚公”精神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来源:中原经济网记者:谷太磊通讯员:常继玲策划:贺双福黄国红
统筹:成富营黄锦虹
主编:王康
新媒体编辑:王康
济源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