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发病的原因 http://pf.39.net/bdfyy/bdfal/171212/5924222.html
国医传承与教育研究室第期
国医大家董建华医论(十八)——对胃脘痛兼症的辨证用药经验
作者:姜杨等
胃脘痛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之一,常有吞酸、烧心、嗳气、嘈杂、恶心呕吐、便秘等兼症。董师治疗,一方面从分析基本病机入手,统筹兼顾,辨证施治,兼症亦随之而解;但有时对兼症也区分不同的性质,予以相应的治疗,改善症状较明显。因为是董师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疗效确切,特总结归纳如下。
01疼痛
中医胃脘痛一般分为胀痛、饥饿痛、食后痛、瘀痛、热痛、寒痛等。
1.胀痛
临床表现脘腹闷胀病塞,嗳气频频,又称为气痛。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多见此症。董师认为、胃主降,赖肝气之条达,胀痛多与肝气不疏有关。因此治疗上注意调肝降胃,常用方剂为四逆散,香苏散、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等。常用药物:旋覆花、代赭石、柴胡、陈皮、青皮、枳壳、厚朴、香附、砂仁、香橼皮、佛手。现代研究证实,旋覆代赭汤有促胃动力作用,是治疗胀痛的有效方剂。
2.饥饿痛
临床表现为饥饿时疼痛加重,进食可缓解,也称空腹痛。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炎多见,慢性胃炎如果在胃窦部有明显炎症,同时胃酸偏高者,也多出现饥饿痛。董师认为,叶天士“得食痛甚为实,得食痛缓为虚”的论断确是经验之谈。饥饿痛是脾胃虚弱的重要辨证依据之一,胃脘痛虚实以得食痛甚或得食痛缓来判断,较形体胖瘦来判断更有价值。对饥饿痛,董师多采用温补的治法,用药甘缓,主张通补,守补则非所宜。常用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常用药物:黄芪、肉桂、白术、白芍、当归、饴糖、甘草等。黄芪建中汤是治疗饥饿痛的最有效的方剂。
3.食后痛
临床表现为进食后疼痛加重,慢性胃炎进食后疼痛比较多见,胃溃疡也多表现为进食一小时后疼痛。董师认为得食痛甚多为实证,是由于有形之邪积于胃中,如食滞、气滞、湿阻、痰结等,使胃失通降,受纳传导失司。食滞多用保和丸,常用药物:山楂、神曲、鸡内金、麦芽;气滞多用香苏饮,常用药物:苏梗、香附、旋覆花、代赭石、佛手、香橼皮、乌药、砂仁、厚朴、枳壳、陈皮;湿阻多用二陈汤,常用药物:白术、茯苓、苍术、藿香、佩兰、砂仁;对湿阻胃院,舌苔厚腻,董师擅用藿香、佩兰、砂仁芳香化湿,少用苦寒燥湿,疗效显著:痰结多用小陷胸汤,常用药物:半夏、陈皮、竹茹、瓜蒌、黄连。
4.瘀痛
临床表现胃脘久痛,持续痛,刺痛,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对于瘀痛,董师重视舌诊,中医舌色一般分为淡红、淡白、红、绛、紫、青六种,董师根据自己多年临床观察,发现有一种介于红舌和紫舌之间的舌色,即暗舌。我在做胃镜和舌诊对比观察时的确看到了很多暗舌。董师认为暗舌是血流不畅,内有瘀滞的早期表现,更应引起临床重视。瘀痛多用失笑散,金铃子散。常用药物:当归、酒军、丹参、赤芍、元胡、川楝子、乳香、没药、三棱、莪术、九香虫、刺猬皮。董师喜用酒军,认为酒军祛瘀而不伤正;久痛不愈者,用九香虫、刺猬皮。
5.热痛
所谓热痛,是指胃脘灼热疼痛,痛势急迫,口渴,喜热饮,舌苔黄,即除了疼痛之外,有热的表现。董师对热痛的辨证,注重舌苔,认为黄苔是胃热辨证的眼目。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胃脘热痛日渐增多。热痛多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小陷胸汤、白虎汤。常用药物:黄连、黄芩、酒军、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半枝莲等。
6.寒痛
所谓寒痛,是指胃脘疼痛因受寒而发,胃痛喜暖喜按,口不渴,得热则舒,即胃痛伴有寒象。胃脘寒痛少有形寒肢冷。董师辨认寒痛,注重胃痛是否因寒而发,其次注意舌苔。
寒痛多用良附丸,寒郁化热用左金丸。常用药物:肉桂、吴茱萸、生姜、木香、良姜、香附。
寒性胃痛温热药不可久用,否则可伤阴化燥,使胃黏膜的炎症加重。
02反酸
反酸也称吞酸,表现为胃酸过多,呕吐酸水,多伴有空腹痛。《内经》云:“诸呕吞酸皆属于热”。董师认为,反酸兼有舌红苔黄者,属于热,左金丸最为好用;但如果喜暖喜按,苔白者,属有寒,黄芪建中汤为首选。常用药物:煅瓦楞子、乌贼骨、浙贝母、鸡蛋壳、黄连、吴茱萸。
03嘈杂
临床表现为似饥非饥,似痛非痛,时作时休,难以名状。《类证治裁》指出:“嗜证属胃、俗称心嘈,非也,其状似饥非饥,是痛非痛,脘中懊恼不安,或兼嗳气胸闷,渐至吞酸停饮。”指出嘈杂与吞酸有联系。董师认为,嘈杂其成因为痰火阻滞,气机不畅,但更多则是因虚懊侬。因于痰火者,可用白术、茯苓、半夏、黄连、瓜蒌;因于脾胃虚弱者,可用黄芪、当归、桂枝、白术;因于肝胃不和者,可用柴胡、白芍、黄芩、佛手、香附。临床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多见嘈杂症状,疏肝和胃,多有效验。
04呕吐
胃脘痛出现呕吐,多见溃疡病幽门梗阻或慢性胃炎急性发作,多由饮食不节所致,也有因药物刺激而成的。包括呕吐酸水、胆汁、食物等。董师认为,呕吐需区分寒热虚实,但降胃止呕是共同的。止呕药中以生姜、半夏的作用最好,有“呕家圣药”之说。如果是感受寒邪所致,常用藿香、苏叶、生姜、姜半夏、厚朴,方选良附丸;如果是饮酒所致,常用黄连、黄芩、竹茹、石膏、知母;如果是伤于饮食,常用山楂、麦芽、神曲、黄连、鸡内金,方选保和丸;如果是感受暑湿,常用藿香、佩兰、厚朴、半夏、砂仁,方选藿香正气丸;如果是胃阴不足,常用沙参、麦冬、玉竹、石斛、陈皮、竹茹,方选益胃汤;如果是幽门梗阻,常用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竹茹、党参、大黄、干姜,方选旋覆代赭汤合大黄甘草汤。董师认为,在治呕诸方中,以旋覆代赭汤最为好用。该方标本兼顾,镇降逆气不伤胃,益气补中不助痰。现代研究证实,旋覆代赭汤具有止呕与促进胃肠动力作用,为理解本方降逆和胃的功效提供了现代药理学依据。
05嗳气
嗳气是胃脘痛常见的兼症,有时甚至是慢性胃炎的主诉。中医也称之为噫气。表现胃中嗳气上逆而出,频频嗳气。是由于胃失和降,气机不畅,排空障碍所致。食积嗳气,常用连翘、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枳实、黄连、厚朴、莱菔子;胃虚嗳气,常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厚朴、佛手、砂仁;肝胃不和暖气,常用柴胡、白芍、陈皮、佛手、青皮、麦芽;胃痰浊内阻嗳气,常用旋覆花、代赭石、半夏、干姜、党参、大枣、甘草。
06便秘
便秘本是大肠的病证,但中医认为胃的腐熟受纳功能与大肠的传导功能密切相关。
只有胃肠有节律地更虚更实,才能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胃脘痛伴有便秘,如果解除便秘,胃的症状也往往随之而解。胃热便秘,常用酒军、枳实、厚朴、槟榔。其中酒军最为有效,通便泻热,取效最捷。气滞便秘,常用大腹皮、枳实、槟榔、木香、当归、火麻仁。阴虚便秘,常用玄参、何首乌、当归、柏子仁、肉苁蓉、厚朴。
(张元浩整理)
声明
本文摘编自《国医大家董建华医学经验集成》,作者:姜杨等。编辑:吴晓丽。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End+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