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美文,做智慧女人——欢迎走进木兰书院,邂逅生命中最美的传奇!(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小字“木兰书院”,免费订阅木兰微刊,与众多花木兰成为同伴!)
第79期:马莹《养护好你的胃》
年11月26日周六晚八点
微讲堂
马莹,女,主任医师,医院消化内科内镜室主任,陕西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分会委员。长期从事胃肠疾病的诊疗工作,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术扎实。对食管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肠息肉、功能性胃肠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各种腹泻、便秘及消化不良等疾病的诊断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擅长电子胃镜、肠镜及胶囊内镜检查,能熟练使用色素内镜放大内镜技术发现早期消化道肿瘤,并精于各项内镜下治疗:如内镜下注射、热凝、钛夹止血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硬化治疗、消化道息肉切除术、消化道异物取出术、食管肠道狭窄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等。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奖2项,延安市科技进步奖4项,在省及 刊物发布论文18篇。
叶子,女,生于陕西延安,就职于延安市宝塔区区志档案局,先后参与编写《宝塔年鉴》(-卷);《宝塔区志》(-)。喜欢音乐、运动、旅行。管理员,具体负责[木兰讲堂]栏目录音剪辑、文字编辑等工作。
尊敬的各位木兰书院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医院消化内科内镜室的马莹,非常感谢木兰书院给我提供的这个平台,今天给大家带来的题目是:养护好你的胃。
我想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最多见的和最多听到的疾病就是“胃病”了吧,朋友聚会、同事聊天常常听到“我这几天胃疼胃胀吃不了东西,得了胃病了”“我有胃病,都已经十几年了”等等这样的话语。
通俗意义的“胃病”实际上是一组症状群:如上腹部说不清的不适感、不同程度的疼痛、餐后饱胀、嗳气、返酸,甚至恶心、呕吐等等,在医院里确诊的患者里最多见的是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胃炎,其次是消化性溃疡和胃癌,还有其他疾病。今天我所讲的内容主要针对慢性胃炎。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群哪?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胃在我们的身体里担任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准确的说胃是我们身体里的一台“搅拌机”和“碾磨机”,将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消化为能被人体吸收的小分子,以便于小肠吸收。
作为一台可以正常工作的“搅拌机”和“碾磨机”首先是运动,胃的运动主要有舒张和蠕动以及排空,进食时,食物刺激口咽部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平滑肌舒张,胃容积增大,让我们接纳食物,食物进入胃腔后胃壁出现规律性自主收缩,每分钟三次,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促进分解,然后在大约90分钟后出现排空蠕动,将食物推送入小肠,医学上称这一过程为机械性消化,当这部分发生问题是我们会出现动力障碍类的。譬如:早饱、嗳气、餐后饱胀、恶心、呕吐等等。
其次是化学性消化,需要将食物消化成小分子物质,便于消化吸收。这一消化过程需要胃液参与,胃液主要由胃酸,胃蛋白酶原,黏液蛋白、内因子等组成。胃酸就是 ,主要起杀菌、激活胃蛋白酶原、促进钙铁吸收、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是小肠吸收功能的启动因素。
胃蛋白酶原被胃酸激活后形成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粘液蛋白起润滑保护胃粘膜,抗酸抗碱作用;内因子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因此在严重的慢性全胃萎缩性胃炎患者会出现营养不良性贫血。
这两种消化功能都是外来神经控制,归大脑统一指挥,其中大量的神经递质参与了这一过程,最 的巴普洛夫实验证实了这一学说。人看到好吃的会流口水,有饥饿感,心情不好时吃不下东西也是直接的证据,这也就是情绪和胃肠疾病关系密切的基础,文学作品中经常会描述到某人受到强烈精神刺激后吐血三升的情景就是我们医学上所说的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导致的出血。
那么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的胃不会被食物的摩擦、胃液的侵蚀而消化掉哪?这要感谢我们的老祖宗,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完美的粘膜保护屏障。
主要是粘液蛋白和 氢根屏障,亲自做过猪肚的人会有体会,洗猪肚时那层粘液是很厚的,人也一样;其次是粘膜上皮屏障,在动物界食物越是粗糙,粘膜上皮越厚,想想牛肚和猪肚的区别,我们常吃的毛肚就是牛胃的粘膜层。
同时在粘膜层丰富的血流供应下,在前列腺素E,表皮生长因子等的参与下胃上皮细胞不断的更新,维持着上皮层的完整性,每4-5天我们的胃粘膜上皮就会更新一次,当这种更新出现异常时就可能发生胃癌;(多少几句,其实在我们的体内每天的新陈代谢中都会产生癌细胞,只是我们机体正常的免疫系统都会把它们消灭掉,只有在免疫系统失调癌细胞大量繁殖后才产生癌症)
正常情况下胃酸、蛋白酶的分泌功能,不溶性与可溶性粘液层的保护作用,有规律的运动等,帮助我们抵御经口而入的千百种微生物的侵袭,损害因素和保护因素维持着动态平衡,损害因素增加、保护因素减弱都会出现胃粘膜的损害,导致胃病的发生。
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对待我们的胃的,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所承受的竞争压力,会直接导致我们的胃酸分泌增加,减少胃部血流,抑制胃蠕动,造成胃粘膜损害;饮食不规律,胃内的胃酸不能得到中和,饥饿时狼吞虎咽,未经充分咀嚼的粗糙食物或过烫的食物直接破坏胃粘膜,饮食无序使得胃过度收缩膨胀导致运动功能紊乱;饮食不洁导致大量细菌及毒素损伤胃粘膜。
吸烟会增加胃液的分泌,降低胃幽门括约肌张力,导致胆汁进入胃腔,直接破坏胃粘液层;酒、浓茶和一些饮料能刺激胃酸分泌,摄入后易产生消化不良症状,还有越来越被广泛使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止痛片等会直接破坏胃粘膜。等等这些都是“胃病”发生的诱因,是我们在生活中应当避免的。
有人说我每天的生活都很规律,三餐定时,营养均衡,无烟酒嗜好,就不会的胃病了吧!很不幸并不是这样的。胃病是会被“传染”上的。这个罪魁祸首就“幽门螺杆菌Hp”。
我给大家讲讲幽门螺杆菌发现的故事吧!
80年代初,在澳大利亚佩斯(Perth)医院病理科工作的RWarren教授不断发现,取自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人的多数胃内镜活检标本上定居有弯曲菌样的细菌。他将分离培养细菌医院年轻的住院医师BMarshall来完成。由于当时认为这种细菌非常接近于弯曲菌属,所以用非选择性的标准的弯曲菌培养基对这一不知名的细菌进行分离培养,所用的培养条件也是根据弯曲菌确定的,如微需氧和培养时间48小时等。遗憾的是连续34个胃活检标本的培养均未发现细菌生长,培养皿被扔掉。
到接种培养第35个标本时,一个偶然性的机遇来临了。接种第35个胃活检标本时,正是年4月西方的复活节。由于是节日假期,Marshall没有在48医院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在5天的复活节假期后,Marshall一上班就惊喜地发现培养基上长满了许多弯曲菌样的菌落。以后的工作表明该细菌生长非常缓慢,其 培养时间是3~5天。前面34个标本未能培养出该细菌是因为培养皿仅孵育了48小时而被过早丢弃的原故。
该细菌就是现在被广泛研究的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螺形杆菌——幽门螺杆菌。可以说幽门螺杆菌的发现是科学敏锐性和幸运相结合的结果。从此,对胃肠疾病的研究来说,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
但是这一研究成果在经过漫长的十余年后才得到了医学界的普遍认可,当时的人们认为在胃内缺氧高酸的环境中细菌是无法存活的。这位年轻的医师为了研究甚至吞服了自己培养分离出来的细菌,证实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确实可引起急性胃炎。如果宿主的免疫系统不能清除这一感染,或感染未经治疗根除,那么这类急性胃炎就将进展为慢性胃炎。年,Marshall和Warren因为这一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此时的二人已是满头苍苍白发了。
学者们把幽门螺杆菌对胃粘膜屏障在破坏作用比喻作对“屋顶”的破坏给屋内造成灾难那样的后果,故称为“屋漏”学说。就像小虫子破坏屋顶房梁一样,幽门螺杆菌“吃掉”粘液层进入粘膜层繁殖,直接破坏胃粘膜,并进帮助胃酸、胃蛋白酶侵蚀胃粘膜。
现在医学教科书上对慢性胃炎的定义是:主要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所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当然还有一些免疫因素、十二指肠液反流、外源性因素如长期摄入粗糙刺激食物、酗酒高盐饮食、长期NSAID等药物等。长期慢性炎症可引起粘膜层变薄,上皮细胞在更新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肠化生、异性增生而产生癌变。
研究表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经历的患者,发生胃癌的比例要远高于没有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的。目前在我国的研究也表明在普遍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胃癌的发生有所下降。因此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 类致癌原。当然,并不是说所有得了胃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最终都会有胃癌,只是他们的风险相对来说要比其他人更高。但由于胃癌、特别是进展期胃癌的五年生存率目前仍仅仅只有五成,是一种较难取得很好治疗效果的癌症,因此我们就必须强调对于胃癌危险因素的预防了。
在我国存在 的问题是人群中有着大量的胃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基本上50-60%的人都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是通过口腔——口腔(唾液);粪便——口腔(受污染的食物)传染的。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导致感染率居高不下,倡导大家使用公筷,家有小宝宝的要避免口对口给孩子喂饭,或者把喂饭的勺子先舔一下试试温度在给孩子吃,很容易让孩子感染幽门螺杆菌。
如何发现自己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呐?医院做个呼气试验,吃一粒药,吹一会试剂片,就会有结果。那一旦呼气试验发现了有幽门螺杆菌,我们该怎么办呢?其实不难,我们医院里面,看消化科,大夫就会给你开出非常常见的一些抗生素。我们吃一段时间的抗生素,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把细菌给杀灭。之后我们再做一次检查,检查一下还有没有幽门螺杆菌,如果没有的话,我们目前就是安全的了。
为什么根除了就安全呢?这是因为根除幽门螺杆菌能够有效减轻胃里面的炎症反应,使胃黏膜的萎缩有机会发生逆转。这样的话,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胃癌的发生。
是不是一次杀灭了幽门螺杆菌以后就再也不会感染了呢?很可惜,并非如此。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幽门螺杆菌是可以传染的。所以即便一次杀灭以后,可能将来还会再次被传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建议,如果家里面有一个人被查出来有幽门螺杆菌,所有的人都应该去检查有没有相关的感染。如果有问题,全家都一起治。
预防幽门螺杆菌,还有个很好很简单的办法,就是公筷分餐制。可能分餐对咱们中国人来说还是不太习惯,但是用公筷可以慢慢的适应起来。
强调几个问题:
不要轻易自我诊断慢性胃炎,上腹不适、疼痛,进餐后为甚,同时可伴有反酸、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虽然是慢性胃炎多见,但一些胃十二溃疡、胃癌甚至肝胆疾病也会有这些表现,而他们的治疗和预后是截然不同的。当无明显诱因又反复出现上述症状,或服用胃药效果不佳,或症状不医院检查。建议及时做一个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及时准确治疗。胃镜是目前诊断上消化道疾病最 的检查。如果担心太过痛苦可以选择无痛胃镜,给一点麻药睡着后检查,无任何不适。
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它是胃癌的癌前状态,研究表明中、重度萎缩性胃炎的胃癌年发生率为0.5%-1%。所以一旦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一定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密切随访,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期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胃癌。而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我们只需要对症治疗,消除症状即可,反酸用抑酸药、饱胀用动力药等等。不要相信胃病除根的说法,因为你无法保证自己能完全避免诱因。
重视胃癌的早诊早治。因为早期胃癌临床症状上并没有特殊表现,和慢性胃炎没有什么区别,而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进展期胃癌即使接受了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仍低于30%,且生活质量低,给家庭及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大部分早期胃癌甚至不用外科手术,在内镜下即可获得根治性治疗,5年生存率超过90%,大大节约了医疗资源,但是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低于10%,远远低于日本(70%)和韩国(50%)。很大的原因是国民对胃镜检查的抗拒造成的,做不到早期检查早期发现。
根据我国国情和胃癌流行病学情况年《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指出,40岁以上,男女不限,以下符合第1-5条中任一条者均应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
(1)胃癌高发地区人群陕北地区是高发区;
(2)HPylori感染者;
(3)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4)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5)存在胃癌其它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建议高危人群及时进行胃镜检查。
就“胃病”总结如下:
愿大家都能养护好自己的胃。
文稿与配图均由主讲嘉宾马莹提供,在此致谢!
木兰书院
木兰微刊投稿邮箱:mlsy38
sina.治疗白癜风的偏方白癜风治疗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