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的汤女士,十余年来一直感觉到胸骨后烧灼感(烧心),每年行胃肠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肠道未见异常”,或是“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医院就医,医生分别诊断为胸骨骨质疏松、胸骨骨质增生、肺小结节疑似癌建议手术、心绞痛可能……
一把把的药吃下去,但是烧心感始终未治愈,难不成我是得了什么难以诊治的疑难杂症?汤女士苦恼不已,内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前不久,汤女士感觉吞咽固体食物时有哽咽感,并呕吐出咖啡色液体,这可把汤女士吓坏了,在病友的介绍下,她慕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孙竹峰。
汤女士入院后,详细询问下得知,她十几年来呕吐、吞咽固体食物哽咽感反复发作,孙医生立即给予复查胃肠镜,在内镜下仔细排查,发现汤女士食道下段松弛伴有撕裂出血,结合症状考虑汤女士是食道裂孔滑疝形成伴反流性食管炎,给予汤女士保护胃黏膜等药物治疗,同时告诉她要少食多餐、增加营养。几日后,汤女士症状消除。
就这样,折磨了汤女士十余年,让她日夜担心忧虑的顽疾,被孙医生如此轻松就解除了。
精准的诊疗,得益于孙竹峰医生多年来内镜下进行微创诊疗积累的丰富经验,更得益于他细致耐心的询问体查和一心为患者解除疾苦的高尚医德。
孙竹峰介绍说,任何有效的治疗必须建立在精准诊断的基础上。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人,饮食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一定要告知病人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做好健康宣教。
汤女士在写给普陀区卫生计生委的表扬信中,激动地说:“十几年的病痛治愈了,半夜不会因为烧心和前胸疼到后背而起夜吃药了,终于能一觉睡到天亮,一下子感觉拥有了健康人生!”
何为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食管溃疡。
反流性食管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成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多发群体如中老年人,以及肥胖、吸烟、饮酒及精神压力大者。
有何临床表现?
1、食管炎的严重程度与反流症状无相关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表现有胃食管反流的典型症状,但也可无任何反流症状,仅表现为上腹疼痛、不适等消化不良的表现。严重的食管炎患者临床表现并不一定很严重。
2、典型症状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烧心)、反流和胸痛。烧心是指胸骨后向颈部放射的烧灼感,反流指胃内容物反流到咽部或口腔。反流症状多发生于饱餐后,夜间反流严重时影响病人睡眠。
3、疾病后期食管瘢痕形成狭窄,烧灼感和烧灼痛逐渐减轻,但出现永久性咽下困难,进食固体食物时可引起堵塞感或疼痛。
4、严重食管炎者可出现食管黏膜糜烂而致出血,多为慢性少量出血。长期或大量出血均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日常怎样预防?
1.忌酒戒烟:由于烟草中含尼古丁,可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使其处于松弛状态,加重反流;酒的主要成分为乙醇,不仅能刺激胃酸分泌,还能使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原因之一。
2.注意少量多餐,吃低脂饮食,可减少进食后反流症状的频率。
3.晚餐不宜吃得过饱,避免餐后立刻平卧。
4.肥胖者应该减轻体重。
5.保持心情舒畅,增加适宜的体育锻炼。
6.就寝时床头整体宜抬高10~15cm,对减轻夜间反流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7.尽量减少增加腹内压的活动,如过度弯腰、穿紧身衣裤、扎紧腰带等。
8.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乱服药物产生副作用。
9.食道疾病往往隐匿,需要内镜医生特别小心谨慎,必要时需微创(内镜、腔镜)手术治疗。
孙竹峰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普外科(临床营养科)消化内镜微创诊疗部负责人
上海市中西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腔镜与内镜学组委员。
从医近三十年,擅长十二指肠内镜(ERCP)诊治胆道结石、胆胰良恶性狭窄支架引流、内镜下乳头切除术(师从复旦大学内镜中心姚礼庆教授、高卫东教授)、胃肠内镜下EMR食道胃大肠早癌ESD及POEMSTERNOTES等隧道内镜技术(师从复旦大学内镜中心周平红教授、徐美东教授、陈巍峰教授)及胆道外科的传统和微创手术(包括腔镜和内镜)。创建了由五位医护人员组成的我院消化内镜微创诊疗专业团队。
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上午
上海市重点医学专科普外科(临床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