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古中医,教你未病先防的道理

时间:2018-10-24 22:17:37 来源:食管炎

中医与古中医

说起古中医,很多人都会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听到,但不知道是什么概念。如果你理解为古代的中医,那就错了。

中医和古中医通常以朝代划分,汉代以前的为古中医。

现代所说的古中医并不是指人,而是以《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基础,记录用药后的实践反馈,作为参考,祖辈们千百年间不断沉淀出医药的经验。

历代医学家都很推崇古中医,尤其是古中医的经方。

古经方,小方治大病

所谓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的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现代人推崇古经方,是因为古经方有很多奇妙之处。

例如《伤寒杂病论》,其中的方子很特殊,一般只有几味药材,三五味为常见,六七味比较多,常用药二三十味,来回组合。今天的人再想组出这样的方子,也很难想出桂枝汤、葛根汤、白虎堂、四逆汤等上古经方。

如常见的小肠疝气,如果不经过手术,疝块可逐渐增大,症状加重,甚至威胁患者生命。但是通过运用古经方——附子粳米汤,仅仅几味药材即可去除病症,简单、有效。

古经方之所以简单、有效,是因为它总结了千余年的用药反馈和用药经验,是古中医的辨证文化的体现。

六经辨证,改善体质来治病

我们现在对疾病的理解,大都是通过西医对疾病的命名,是通过综合症状和检查结果得来的,如食管炎、肺癌、胃癌、乙肝等等。

而《伤寒杂病论》中并没有提到具体的病名,张仲景将道家文化融入其中,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首先要辨明病是在哪一条或哪几条经上,然后再辨方证,比如颈椎疼,首先辨明是太阳病,再辨是太阳伤寒还是太阳中风,还要看看有没有化热,有没有津亏等等,都辨清楚了方子自然出来了。

西医和古中医对病的理解不同,采取的方式自然不同,我来举例里说一下。

比如有的人爱出虚汗同时怕风;有的是浑身无力、终日疲乏。在西医那里不认为是疾病,大夫会让吃点营养神经的药,比如谷维素、B族维生素等等。但在古中医看来,爱出虚汗同时怕风,往往是营卫不和,终日疲乏无力,那肯定是有气虚的因素在,找到人体矛盾,几服药下去即可去病。

古中医与亚健康

除了能治病,还能防病,这是古中医神奇的地方。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身体不舒服,去医院看大夫,开出一大堆检查单,各种指标都是基本正常,检查不出毛病,但身体确确实实难受,让人又担心又害怕。

对于这种身体状况,西医无能为力,将它命名为“亚健康”状态。而在古中医看来,头晕头疼、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四肢冰凉、失眠多梦等这些西医不认为是病的症状,已经是疾病的先兆。古中医则称之为“未病”。

古中医拿手的也是治未病。六经辨证是先弄清楚人体在如何排病,为什么排不了?然后致力于平衡人体的能量,通过经方调理,恢复身体秩序,从而让人体能自己去治病。身体秩序恢复了,人体自然不会得病了。

打个比方说,狂犬病现在被认为是无药可治的,一旦发作死亡率是百分之一百,但是可以预防吗?可以,通过注射疫苗可以防止,疫苗不是药,只是把人体能量激发出来,即便是狂犬病也可以抵抗它。

《伤寒杂病论》倡导的是激发自身能量,引导自身的能量去治病,而不是用药直接治病。

医院传承纯粹古中医

现在很多中医的用药思维是针对病症,百症百药、千症千药,方子越组越大,效果越来越慢。

医院真正的传承了古中医的六经辨证理论,用古中医的思维去治病,通过改善自身体质去治病。坚持以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为主要诊疗手段,抓住人体的主要矛盾。

同时,以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古经方为主,对桂枝汤、白虎汤、四逆汤等等名方有丰富的使用经验。寥寥几味药,即可去除疾病。

医院的诊疗特点,就是运用古中医,根据现代人体质,对疾病进行分析,针对患者的病情,在基础方上通过加减方、合方的形式,将古经方的药效升级,继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END●

赞赏

长按







































青少年白癜风原因
治白癜风的中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bxm.com/hbyx/9360.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