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分析了小儿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以及如何判断表证加寒证或表证加热证,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不同症状的情况下,如何给孩子做推拿。
主要穴位及操作01头面四大手法
天门穴位于两眉正中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为两拇指指腹交替从两眉正中推向前发际。
坎宫穴位于眉头至眉梢成一横线,左右对称。操作为两拇指指腹自眉头同时推向眉梢。
太阳穴位于外眼角与眉梢连线中点后方凹陷处。操作为两拇指或中指放于该凹陷揉动。
耳后高骨穴位于耳后乳突下的凹陷中。操作为两拇指或中指放于该凹陷揉动。
02揉五俞穴
五俞穴分别位于第三,五,九,十一胸椎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的位置,左右各有一穴。操作为用两拇指或食指中指在位置上按揉。定位不准没有关系,把脊椎两旁的肌肉从上揉到下就可以。
当孩子受风着凉时,先喝点温水补充身体的水分接着治疗,在手法上一定要先解表,在初起阶段表证去了,大多时候身体就会自动调整把积食和痰湿排除,如果更进一步的话,则就要根据体质治疗,热证的清热,寒证的温暖,积食的助消化,痰湿的利小便,头面四大手法或揉五俞穴选择一项,揉到孩子微微出汗就停止操作。
补充穴位及操作热证(流黄鼻涕,口渴,咽痛,舌尖红)
清天河水。天河水位于前臂内侧正中,从腕横纹正中到肘横纹正中成一直线。操作为用一手固定手腕,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中指向上推。
寒证(流清鼻涕,手脚凉,舌淡红)
推三关。三关位于前臂桡侧,从阳池穴到曲池穴成一直线。操作为用一手固定手腕,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中指向上推。这边补充一下,感冒初起时通常不会有肠胃的症状,但是有些孩子体质因素或喂养因素自带有痰湿和积食(口臭,舌红或舌淡舌尖红,苔黄厚,胃内有水声,便秘),所以可以在清天河水或推三关的基础上加上清小肠,清大肠,板门穴。
板门穴。板门穴位于手掌大鱼际平面中点。操作为一手固定手腕,一手用大拇指往小孩方向及自身方向来回推。
清小肠。小肠位于小指尺侧缘,指尖至指根一条直线。操作为一手固定手腕,一手用中指或食指往自身方向推。
清大肠。大肠位于食指桡侧缘,指尖至指根一条直线。操作为一手固定手腕,一手用中指或食指往自身方向推。
关于治疗的频率,时间和次数。关于补泻手法。请参考《用双手缔造孩子的健康–小儿推拿治咳嗽》。
治疗后的观察受风着凉后及时推拿,一般推一次到三次症状就会缓解,睡觉起来后痊愈,如果没有,说明并疾病发展的太快,可能会变成发烧,咳嗽,医院治疗。
曾文旸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世家。擅长运用腹针疗法。治疗因饮食无规律无节制,情绪因素导致的各类消化系统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肠胃炎,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便秘等。擅用中药结合背诊,腹诊,望闻问切四诊。治疗如瘀血证的舌上现紫红点,舌下静脉曲张,肌肤如鱼鳞,各关节疼痛刺痛等。如虚证寒证的畏寒喜暖,四肢及腹背怕冷,精神疲劳,腹泻便溏等。擅用拔罐,走罐等疗法治疗高血压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偏头痛,视觉疲劳,结膜炎,眼睑炎,过敏性鼻炎,颈椎病,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顽固性肩背及肩臂痛,腰肌劳损,腰肌筋膜炎,膝关节滑膜炎,四肢末梢循环障碍等。善于运用手法治疗小儿感冒、发烧、咳嗽、吐奶厌食、夜啼、多汗、遗尿、过敏性鼻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积食)、厌食,泄泻,发育迟缓、小儿斜颈(歪脖)、自闭症、多动症、口疮等,疗效显著。
展览路馆:周一、三、四、五日全天
—————————————————
孔医堂
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先生百年品牌传承,北京知名中医健康机构,旗下医馆汇聚近两百名老中医及传人、京城知名中医坐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