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认识和治疗

时间:2018-3-20 14:36:03 来源:食管炎

本病属于现代医学胃食管反流病范畴,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得不适症状和组织学改变。反流性食管炎只是其中一种常见类型。本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反酸和烧心。本病形成的机制有: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或者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食管的推进性蠕动降低以及食管粘膜的屏障功能减弱。详细的西医机制在此不展开描述,但从这里面可以看出来食管向下推动食团的能力,和中医说的胃主下行有相通之处。在治疗上面需要考虑针对这一点用药。

下面谈一点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在中医里面没有胃食管反流这一个概念,只能从症状上面来找寻蛛丝马迹。由于本病有反酸症状,和古人说的翻胃、吞酸、噪杂很相近,所以从这几个病症里面来找寻治疗本病的方法。

通过阅读相关古籍,我发现二陈汤或者温胆汤,在吞酸翻胃治疗中出现频率较高。如《丹溪心法·吞酸》:“吞酸者,湿热郁积于肝而出,伏于肺胃之间,必用粝食蔬菜自养。宜用炒吴茱萸,顺其性而折之,此反佐之法也。必以炒黄连为君;二陈汤加茱萸、黄连,各炒。”从这段话可以发现一下几点:

1.吞酸,属于湿热郁积病症,以湿、热来看待,在这里我把湿和热分开,就是想告诉大家,本病有因湿形成的,也有因湿热形成的,不能统统看成湿热。

2.黄连、吴茱萸治疗胃酸过多,黄连茱萸属于左金丸,临床上常用这一个组合,根据寒热来调整两药的比例,因而有寒左金和热左金的说法。

3.就是我说的二陈汤。

在临床上,我很少用左金丸,基本都是用乌贝散,本方有海螵蛸(乌贼骨又称海螵蛸)和浙贝母组成(一直没有查到该方的出处,很囧。)。

再说一下二陈汤,本方出自《和剂局方》,是临床上治疗脾虚湿痰为患的经典方剂,为什么可以治疗反酸?我认为主要在本方恢复脾胃的功能,脾虚湿困,中焦气机不利,可以出现胸胁胀满,胃失和将,则见恶心、呕吐等症状,前文已经讲过,吞酸需要从湿治疗,而二陈汤刚好针对湿,所以可以用来治疗本病。其中半夏可以行气降逆,上逆之胃气因之而下行。

讲完二陈汤,在谈谈前面说的食管蠕动的问题,吞酸、吐酸,在中医属于胃气上逆,胃以下行为顺,现反而上行,从中医来说是湿阻气机,升降失序,在治湿同时配伍旋覆代赭汤,促使胃气下降。从西医角度来说,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需要大剂量胃肠动力药,如莫沙必利片,着眼点也在于恢复胃、食管的下行作用。

再讲一点,由于胃食管反流病,也常出现胃脘胀满,吃一点东西就肚子胀,这个也不一定说是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只是在本病中很常见,治疗时也需要考虑。我一般治疗胃脘胀满,用夏槟消胀汤(该方取自郭子光教授医案),组成为:半夏、槟榔、枳壳、香橼、元胡、豆蔻等。

讲了这么多,没有医案怎么对得起大家。下面分析一个病案。

患者是一位老年男性,因其他病来就住院,当时有反酸(南阳土语叫沥心),胃脘胀满,烧心,纳差、乏力等不适。患者自诉不能吃凉东西,但同时有口苦,舌苔偏黄腻,属于寒热错杂,方剂如下:

姜半夏20g陈皮15g竹茹15g枳壳15g

黄连10g蒲公英15g干姜10g豆蔻10g

生晒参15g黄芪30g白术15g代赭石15g

白芨15g麦芽30g槟榔15g旋复花15g

浙贝母15g海螵蛸15g

患者吃了三幅,反酸、烧心感觉便大大缓解。只是患者纳差并没有改善。

最后再说一点,大部分胃病患者都是寒热错杂,在治疗时需要寒热并用。

你的鼓励,我的动力。

中医李其飞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是公立医院吗
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bxm.com/hbyx/8550.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