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叶子老师看到朋友圈很多家长都带着孩子出去赏花游玩了。可是蛮多家长却跟叶子老师抱怨假期不仅没玩好还过得很是闹心——因为大人小孩不同程度的过敏了。
春季在医生口中也称过敏季,因为春天的到来,不仅让沉睡了一冬的动植物复苏,也令空气中飘荡的霉菌、尘螨、花粉、动物皮屑等污染物一下子多起来了,这些物质都是常见的过敏原,可以诱发敏感人群接触部位的炎性症状或过敏反应。
想要预防过敏,首先需要做的是了解过敏的原因,并尽可能远离过敏原,同时辅助以药物和抗过敏的食物,才能更好地抵抗春季过敏带来的困扰。
今天,叶子老师就跟各位家长说说如何预防过敏?如果过敏如何食疗?还有过于过敏大家常关心的一些问题。愿家长和孩子们都能在这个最美四月天里可以不负好时光,放肆出门玩。
1有用的预防措施有什么?理想的做法是找出过敏源,然后避免接触它们,但做起来很难。因为即使你待在户内,十分注意清洁卫生,也无法完全躲开室内的其它过敏源,比如尘螨和霉菌。
平时生活中有效的做法是:
①从户外回家后及时淋浴并更换衣物、鞋子。如果原来就有湿疹病史,春季加重,可考虑在湿疹恶化早期即采用0.%漂白粉浴,浴后尽快涂药膏,涂药15分钟后再加涂润肤霜,日常要充分注意皮肤保湿。
②衣物及床上用品清洗后使用烘衣机干燥而不是悬挂在外。③注意床垫、床底、被子、枕头、沙发、地毯、窗帘、绒毛玩具等,所有容易积尘的地方定期吸尘清洁。
④最好选用纯棉高支床上用品或专门的防螨床上用品。注意!清除灰尘不等于清除尘螨和霉菌。尘螨粪便中的蛋白质是很常见的过敏源,防不过来就躲。
⑤关闭门窗,并开空调或者空气净化器。
⑥尽量记录每次过敏发作前半小时内接触的物质、所处的环境及摄入的食物及药物。由食物引起的过敏反应症状通常出现很快,平均在15分钟左右。有实验显示,所有严重过敏反应的症状都在接触30分钟内出现,其中绝大多数的症状在头5分钟内就会出现。
⑦肠胃不好也会诱导过敏。专家表示,有些人过敏,也与自身肠胃功能紊乱有关。肠道菌群紊乱,会导致更容易吸收食品中的过敏源。肠胃不好,同时又过敏的人,要先治疗肠胃。有些食物能导致过敏,有些食物也能防止过敏。比如生姜、红枣、蜂蜜、金针菇、糙米等都能防止过敏。
如果以上方法还不能减轻过敏症状,就要向医生求助。建议首选距离你居所或工医院变态反应科就诊,他们通常有较高的诊疗水平,也较了解当地常见过敏源,便于针对性检查。
2过敏病人常问问题1.医院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主要有三种:皮内点刺试验、斑贴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在春季常见皮肤过敏疾病中,通常皮内点刺试验就足以找到过敏原;如考虑食物过敏,不要随便使用斑贴试验,除非考虑合并嗜酸细胞性食管炎;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只能检测速发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原,不能检测其他类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原,对检测出的阳性过敏原还要进行临床相关性分析,当回避过敏原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且激发试验阳性的过敏原才可能与疾病相关。
2.过敏出现了可以用什么药?
单是皮肤表现,短期外用激素霜就够了,软性激素是首选。软性激素是指全身吸收很少或者在皮肤内被吸收后能迅速分解为无活性产物的激素,适合于老年人、婴幼儿及较大面积使用。国内现有的软性激素有糠酸莫米松及丙酸氟替卡松。
如果还有频繁发作的打喷嚏、眼红眼痒、哮喘的表现,那可能还需加用抗组胺药(氯苯那敏、氯雷他啶、西替利嗪等),服用前先详细阅读说明书,了解清楚相关禁忌证和注意事项,特别是婴幼儿和孕妇、哺乳妇女。
频繁打喷嚏,可用生理盐水洗鼻;眼红眼痒,建议到眼科就诊,因为眼红眼痒也可能是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或特应性角膜炎,甚至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应先行鉴别。
3.妈妈限制某些饮食能预防宝宝过敏吗?
美国儿科学会、加拿大儿科协会、澳洲婴儿喂养指南上都明确指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妈妈在孕期或哺乳期限制特定的食物会对预防宝宝过敏方面有益。更重要的应该是戒烟,并避免母婴处于二手烟、三手烟污染的环境中;其次是避免滥用抗生素,动不动就把细菌都杀死了,免疫系统没有了正常缓慢接触微生物抗原的过程,以后一旦较强的几次接触,很容易就对普通细菌、微生物过敏了。
4.过敏要戒食辛辣吗?
外源性辣椒素可激活皮肤感觉神经的一种受体,引发瘙痒,皮肤痒的最好别吃。不过,有研究证明辣椒素可以降低咳嗽敏感性,有慢性咳嗽的反倒可以试试。
5.我原来有养狗,怀孕及生育后不养了能预防孩子过敏吗?
只要做好狗狗的检疫工作,狗本身并不会增加孕妇及胎儿的传染病及过敏风险,除非妈妈本来就对它们过敏。即使在宝宝出生后,狗狗也不会增加宝宝过敏、湿疹的风险,相反,大量的实验证明狗狗还可以降低过敏疾病的风险。
6.过敏不及时治疗会变慢性化吗?
会。不当处理特别是烫洗、抓搔可令症状恶化并慢性化。虽然烫洗、抓搔可以通过产生痛感来暂时止痒,但也可令大脑释放镇痛物质,激活瘙痒特异性神经元加剧痒感,越痒越抓,越抓越痒,形成恶性循环。
7.过敏会致命吗?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以导致休克、心脏骤停甚至死亡。这是由于过敏时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心脏适应不了这种骤然的变化,导致心血管功能衰竭(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或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应对办法是及时注射肾上腺素和激素。
3为什么过敏的孩子越来越多?其实,过敏不只和遗传有关,更多的研究表明:过敏和环境污染、被动吸烟、食物添加剂的摄入以及滥用抗生素等关系密切。
TOP
01
越来越多的宝宝被剖出来
临床研究显示,对于无家族过敏史的剖宫产儿,其过敏风险增加23%,而对于有家族过敏史的剖宫产宝宝,过敏风险将增加3倍。这是因为剖宫产不利于宝宝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成熟:宝宝没有接触母体的正常菌群,生产过程中使用抗生素,剖宫产会延迟母乳喂养……这一系列因素都会延迟剖宫产儿出生后肠道健康菌群的定植,宝宝的免疫功能发育要比自然分娩的宝宝迟,患过敏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大。
TOP
02
小心抗生素成了帮凶
孩子一发烧,抗生素就成了不少家长眼中的退烧法宝。殊不知,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对病毒性感冒不仅无效,还会杀死孩子体内的有益细菌,提高过敏风险。另外,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使用不规范的现象,比如医生让用5天,吃了3天症状见好就停药了,这样做的结果是细菌没有被完全杀死,会产生耐药性,也会导致过敏的发生。抗生素不是万能药,不该用的时候不用,要用就用够疗程,并且要适当补充益生菌,可以减少过敏的概率。
TOP
03
出生后接受的第一口奶是配方奶
违背自然的喂养方式会人为地增加孩子患过敏的概率。牛奶是宝宝常见的第一种过敏原,而大多数普通配方奶由牛奶改进而来。宝宝出生后第一周接触普通牛奶蛋白配方奶,其过敏风险是母乳喂养儿的4倍。这是因为母乳和牛乳中的蛋白质结构不同,母乳中的蛋白质对宝宝的免疫系统而言是“自己的”,而普通配方奶中的蛋白质则被宝宝视为外来的,有些宝宝会对它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加上刚出生的宝宝肠道发育并不成熟,很容易诱发过敏。
第一口尽量喂母乳,出生的前4个月最好纯母乳喂养,喂母乳前不要消毒乳头,是减少过敏的关键。
TOP
04
过度使用消毒剂和清洁剂
追求家中过于干净,意味环境中的细菌量过少,从而造成人体免疫系统接受正常刺激的机会减少,使免疫系统处于休眠状态,会妨碍宝宝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消毒液、湿纸巾、免洗洗手液的过度使用,还会导致其中所含的消毒剂在使用过程中留在孩子的皮肤上,如果孩子爱吃手或是用手抓东西吃,就会把消毒剂吃到肚子里。
长此以往,消毒剂会把肠道内固有的细菌杀死,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而导致过敏。此外,现在种类繁多的清洁用品都是化学用品,具有挥发性,有可能使孩子出现过敏症状。干净就好,不必无菌。让消毒剂远离孩子,就可以降低过敏风险。另外,少用化学清洁用品和空气清新剂、除臭剂。
TOP
05
垃圾食品的副作用
你的宝宝爱吃洋快餐、各种深加工零食?意大利研究人员发现,垃圾食品可能会减少肠道中有益细菌数量,使人容易患哮喘、湿疹等过敏症,因为人体肠道内有数以万亿计有益微生物,它们的存在可以帮助消化食物、抵御病原体、降低发炎风险,而红肉、糖、油、添加剂等饮食会削减这些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容易导致过敏。
从小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尽量少给宝宝吃火腿、香肠、薯片、橙汁、碳酸饮料等含有大量食品添加剂的食物。
TOP
06
过早添加辅食
在6个月以前添加除了母乳和配方奶以外的一切食物,还有一些父母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被动”添加一些吃的东西,常见的是各种补充剂,比如钙剂。
其实,不少营养补充剂里添加了各种改善口味的复杂成分,有的是脱脂奶粉,有的是麦芽糊精等,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就被动添加了很多“辅食”。这些食物很容易被免疫系统视为“外来入侵物”,从而采取过激的排除异己手段,导致过敏反应。对于一个6个月以内的婴儿来说,除了母乳喂养的孩子需要补充维生素D以外,其他什么都不需要补充。
TOP
07
二手烟和污染的天气
一项研究发现,即使在健康人群中也会有70%的人在持续雾霾天气出现鼻堵、鼻干、流涕等症状,空气污染已成为导致鼻腔疾病的重大致病因素,更何况是孩子?
另外,怀孕期间接触二手烟的母亲所生下的孩子在童年时期患上湿疹和其他皮肤疾病的风险会更高。怀孕期间,孕妈妈要避免吸入二手烟,新生宝宝的生活环境也要避免各种有害气味的刺激,包括二手烟、香水、蚊香、油漆等气味。
TOP
08
遗传父母的过敏体质
过敏体质藏在基因的密码里,父母结合成的受精卵,就决定宝宝是不是过敏体质。通常父或母其中一方有过敏体质,宝宝有30%的机会被遗传;如果夫妻都有过敏体质,就大约有80%的概率会生下过敏宝宝。然而,就算爸爸妈妈都没有过敏体质,还是有可能生下过敏体质的宝宝,因为过敏的基因藏在DNA里。
TOP
09
和宠物的亲密接触
不少父母喜欢养宠物,让宝宝和宠物一起玩。殊不知,不仅食物、花粉、粉尘是常见的过敏原,而且看起来可爱无害的宠物也可能是过敏原。日本医学研究人员的一项调查表明,儿童1岁前生活在饲养猫和兔子等动物的家庭,可明显增加罹患过敏性皮炎的概率。另外,我国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人的重要过敏原就是狗毛、猫毛等宠物毛。
为了避免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有不满1岁儿童的家庭,最好不要在室内饲养猫、兔子等宠物。
TOP
10
维生素D缺乏
宝宝维生素D缺乏也可能是过敏发病的危险因素,所以,宝宝出生后,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
另外,对过敏性疾病研究的深入,使得临床医生对过敏早期诊断提高,加上通过健康教育普及使家长对过敏危害的意识提高了,所以儿童过敏早期的诊断率比以前提高。
来源
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谢谢!)
图片
互联网
加群交流更多家长在这里,和您一起并肩作战!
简单好家长交流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