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吃药,药你命

时间:2017-5-24 13:52:11 来源:食管炎

东方柏吃错药化身气质舞王

电视剧中东方柏误食了王茂的药,化身气质舞王,雷人搞笑!但是现实中,吃错药可就不仅仅是跳个舞,搞个笑这么简单了,严重的还能

“药”你命!!!

中国红十字会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医疗损害事件造成约40万人非正常死亡,是交通事故致死人数的4倍。其中,致死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不安全用药。不遵医嘱、不按说明书、盲目用药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用药误区,可能会损害公众健康,甚至造成一幕幕致残致死的家庭悲剧。

古今多少人用错药含恨而逝

药本是用来治病救命的,但一个人若用错药,将适得其反,轻则无疗效或引起小的不适,重则加剧病情甚至丢掉性命。古往今来,许多人用错药是因为自己或亲属缺乏医疗知识,或者是一时疏忽。

  史学界怀疑,唐太宗李世民和清雍正帝(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的死都与过量服用丹药有关。据《旧唐书》记载,李世民晚年因吃了古印度方士那罗迩娑婆制成的“延年之药”而死亡。而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临终前“苦痢剧增”,疑似是服用丹药后的中毒症状。

  据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清宫档案揭秘》介绍,雍正喜好炼丹,由来已久。他在做皇子时,就对丹药产生了兴趣,曾写过一首叫《烧丹》的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最迟从雍正四年(年)开始,雍正皇帝就经常吃一种叫“既济丹”的丹药。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认为,雍正于年8月下旬暴卒,很可能是由于丹药中毒。

  青少年时代在雍正朝度过的曹雪芹,将服丹药致死的故事写进了《红楼梦》。整日“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的贾敬吃丹砂导致汞中毒而亡,死后“肚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

  时至今日,虽然炼丹早已成为往事,但用药失误危及生命者仍屡见不鲜。中超上海申花队的前主帅巴蒂斯塔嗓子疼,吃了头孢消炎药后引发过敏反应,当场休克,经及时抢救才醒过来。河南郑州医院就诊取药,结果回家吃药时,本应吃一片药的四分之一,她却误服了一瓶药量的四分之一,也就是25片“盐酸阿米替林片”。如果不是抢救及时,这“一念之差”足以夺命。

乱吃药:用药十大误区

误区一:病情好转便停药

70%的人喜欢自我判断病情,随意加减用量。有人病情稍有好转即无继续坚持服药的耐心;有人误认为服药量越大效果越好,便随意加大剂量;有人因害怕药物的毒副反应,随意减轻剂量。事实上,擅自停药可能产生停药反应,严重的会促使旧病复发或病情加剧,甚至出现原来疾病所没有的奇特症状,并可能危及生命;随意减少药量、用药疗程,可能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贻误病情;随意换药,会使治疗复杂化,出了问题难以找到原因;自行添药若配合不当,会发生对抗作用,以致降效、失效或招致毒性反应;而当停不停,则可能引起毒副作用。

误区二:不重视服药时间和药效

50.27%的网友不知道“顿服”的意思,误以为“每顿饭时服药”;同时,网民对“睡前服药”一词一知半解。此外,很多人把抗生素当“常备药”,感冒、腹泻时随意用。“顿服”是指将一天的用药量一次服下。“睡前服药”是指睡前15-30分钟服用。需要注意的是,服药后要稍做活动,然后再卧床休息,若服药后立即卧床,药物有可能滞留食道,引起食道溃疡。“空腹服药”是指清晨或饭前1小时服,或饭后2小时服。“饭前服”是指进餐前30分钟服。“饭后服”是指进餐后15-30分钟服。另外,不少人服药都安排在白天,忽视了夜间,这就容易导致白天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过高,而夜间偏低,影响疗效。

误区三:药品过保质期也可以吃

很多家庭储备的常用药品,即使是在保质期内,开封后太久不用或存放不当,药效也会打折。而即便对于过期的药品,不少人仍认为“对健康损害不大,吃总好过不吃”。据报道,药品真正的有效期可能比包装上标注的要短,而恰当的保存方法能延长其有效期:开瓶后,立即丢弃干燥剂(美国国家药典(USP)规定,药品一旦开瓶,就必须立刻丢弃药瓶内的棉花和干燥剂,否则它们会因吸附水气,成为药罐内的一大污染源,反而易使药品潮湿变质。);大瓶药用小瓶分装;“板装”药最好用深色小玻璃瓶保存,避免受潮。此外,如发现药品过期,应毫不犹豫地放弃。需要提醒的是,眼药水对无菌要求较高,最好能在1个月内用完,并按说明提示的温度保存。

误区四:中成药无副作用

很多人认为,中成药没有副作用、很安全,甚至有“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功效。这些人尤其对以前曾经服用过的中成药有较大的“信任感”,易按经验服药。专家提醒,这种做法很盲目。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疾病谱在发生变化,病情也在变化,“按经验用药”的做法容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比如,较易被滥用的活血化淤类中成药,若祛淤过猛或长期使用,均易耗血伤正,造成气血亏虚,因此不宜久用。还有一部分复方中成药含有西药成分,特别是一些有降压或降糖辅助效果的中成药,如果误以为没有副作用而滥用,会影响对血压、血糖的控制,后果堪忧。

误区五:用牛奶送药有营养

50.94%的网友误以为可用牛奶送服药物,不少人还对此振振有词:用有营养的东西服药疗效更胜一筹。事实上,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酪胺,当体内一种分解酪胺的酶被降压药抑制时,酪胺就会大量蓄积,引起血压骤升、心律紊乱,严重者会引起血压持续性升高,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此外,许多药物如果用牛奶送服,就会失去药效。比如,土霉素、四环素之类的药物,若与牛奶或乳制品同服,可与乳制品中的钙离子结合,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专家还提醒,干吞药片在食道中刺激食道粘膜,可能引起食道炎、食道溃疡等病症;而茶水、果汁等饮料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易与药物发生反应而影响药效。

误区六:喝酒吃药也可以

58.88%的网友不了解酒精会对服用药物产生极大影响。食药监局特邀专家、医院原药剂科主任药师张继春指出,在服用药物时应避免饮酒。不少抗生素药物与酒精同时进入身体后,有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反应,轻者头晕、恶心,重者可致休克、甚至死亡。安眠药(安定)也是禁止与酒精类饮料同服的药物,同服极易加重嗜睡、昏睡表现,严重的有可能造成呼吸抑制、甚至死亡。

误区七:抗生素无损新生儿、孕妇健康

51.07%的人对新生儿慎用氯霉素等抗生素药物缺乏了解。据专家介绍说,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肝功能发育不全,排泄能力差,大剂量服用氯霉素类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进而发生致命性毒性反应(灰婴综合征)。曾登上春晚舞台的舞蹈《千手观音》的21名残疾人演员中,有18名是因为在2岁前使用抗生素发生过敏,导致药物中毒性耳聋。因此,父母在给新生儿用药时,要有谨慎用药的安全意识,切不可病急乱用药,或是单凭经验自行给孩子用药。

另有统计显示:50.32%的网友不知孕妇是否可以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孕期谨慎用药没错,但不可一概而论,随意用药或坚决不用都有可能危及母婴,正确做法应是仔细研读说明书或及时寻求医生指导。

误区八:不知非处方药还分为甲、乙

甲类非处方药包装上的“OTC”标识底色为红色,只能在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配备执业药师或药师以上药学专业人员的社会药店、医疗机构药房零售;乙类非处方药包装盒上的“OTC”标识底色为绿色,除社会药店和医疗机构药房外,还可在经过批准的普通商业企业及旅店零售。乙类非处方药安全性更高,在日常进行自我药疗的过程中,优先推荐公众使用乙类非处方药。

误区九:补药多吃无碍

一些中医经常年研究发现,很多人想吃“补药”,其实有时更像是种心理需求。他认为,一般在大病后、产后、术后体虚的人,才有必要适当用药进补。不过,进补也讲季节,一般立冬到立春这段时间较适宜。另外,进补不宜长年累月。因为补药也是药,用不对症或补过头也可能伤身。如在广东,若长期单独使用过于温燥的红参,易出现口臭、咽痛甚至流鼻血等症状。一般人补气生津,更适宜用西洋参。

误区十:输液可以让病症好得快

公开资料显示,国际上每年每人输液的平均水平是2.5到3.3瓶,而我国则变成了每人每年8瓶,这种过度用药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医生建议,临床上,一般在以下4种情况下才需要输液:一是消化功能差,无法口服时。如患有某些胃肠道疾病需要禁食,消化功能受影响时;意识不清不能口服时。二是外用无效时。如皮肤类疾病首选外用药,但若外用药不能达到相应效果时需输液。三是严重急症,口服药不能缓解时。急性疾病,如病人发生急性肺炎、休克等症状时,吃药效果不明显,需输液。四是药物可能伤害组织、血管时。某些治疗肿瘤的化疗药,如果直接口服,可能伤害血管,甚至引起组织坏死,这时可以采用输液。

在这里,王店中心卫生院还是提醒大家,如果生病了,一定要按医嘱吃药,万万不可凭经验乱吃药,为了自己的健康,为了家庭的幸福,大家一定要谨记!!!









































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obxm.com/hbyx/7087.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