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多鞭毛、单极、螺旋形弯曲、末端钝圆的微需氧细菌,是消化性溃疡、胃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常常出现烧心、反酸、口臭、胃痛等。幽门螺杆菌可提高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的发病率,但其与反流性食管炎之间的关系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慢性胃炎,间接的使壁细胞分泌胃酸的功能受到抑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胃内酸度。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通过对胃内酸度、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快速尿素酶测定等途径,亦证实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胃内壁细胞分泌胃酸的功能降低。研究结果显示,在幽门螺杆菌(+++)、(++++)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未有V级食管炎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较轻的患者中出现严重反流性食管炎的概率较大,亦表明了幽门螺杆菌在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多项研究均表明,幽门螺杆菌对反流性食管炎的保护作用,因此,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时单纯的幽门螺杆菌是欠合理的。但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癌发生概率增加,因此,亦应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的减轻会加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病情,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要注重时机的选择。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给予H2受体阻断剂或质子泵抑制剂+莫沙必利联合治疗后若反酸等症状消失,提示胃肠蠕动及食管功能障碍得到改善。同时胃内酸度降低,若在不停用上述药物治疗的前提下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可避免因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引起的反流性食管炎病情加重,故认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选择以上时机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时,应选择恰当的时机,以免使原有疾病加重。出处:医院感染学杂志年第24卷第6期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需选用请咨询专业医师。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任何肠胃病疑难问题,可加郭老师